与“疫”作战,病房是前线阵地。
在潜山市立医院,有这样一处“临时抗疫”阵地,这里虽然只有6个病房,却在疫情发展的形势下,保证了发热患者能够得到及时收治,也为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赢得了更多的时间。“临时抗疫”阵地有一个让人非常放松的名字:康复医学科。2月7日,潜山市立医院在获得潜山市卫健委批准后,发出通知,将医院康复医学科病区改造为发热病人留观隔离病区,康复医学科主任汪汉兵和护士长王萧接到指令后,立即将科室现有的住院病人转至其他科室,科室所有医务人员以及医院抽调的1名呼吸内科副主任医师和4名护理骨干立即投入“临时抗疫”。
“临时抗疫”病房和前线战场一样,所有医生护士24小时值守,他们坚守发热病区,把防疫战线向前再推“一公里”。
汪汉兵是康复医学科主任,主攻中风偏瘫诊疗。康复医学的意义在于消除或减轻患者的功能性障碍,让人们拥有更高质量的生活,而现在,他和同事们直面疫情,参与救治。“康复医学科病区完成改造的当天晚上就开始收治发热病人”,汪汉兵记得很清楚,其中有一位80多岁的高热老人,“送来的时候已是凌晨,人已经神志不清了,经医院专家组会诊,我们立即安排住院,进行治疗与护理,所幸第二天老人烧退了,两次咽拭子检测结果都是阴性”。
说到咽拭子检测,汪汉兵说这是每一个留观隔离病人必须要做的一项检查,进行咽拭子的采集,必须与患者近距离接触,“患者随时都有可能咳嗽或者打喷嚏,危险性极高”,也正是因为极有可能被感染,在“临时抗疫”病房的所有医生和护士都必须做好自身隔离,这也就意味着,他们除了病区,哪里也不能去。
汪汉兵自从进入“临时抗疫”病房以来就没有回过家,他的家中,有骨折的老母亲,还有年纪尚小的孩子,而他的妻子也同为医护人员,现在他以病区为家,妻子的压力可想而知。
还有很多不能回家的人。王萧是一名老党员,参加过2003年抗击非典、2013年抗击H7N9禽流感、2015年抗击洪涝灾害医疗救助。接到医院命令后,王萧顾不上患尿毒症住院抢救的父亲和两个年幼的孩子,日夜奋战在“临时抗疫”病区。王萧不仅要承担患者的基础护理、专科护理,还负责病房的消杀以及防护知识培训与考核的反复指导工作,患者紧张、害怕,心理压力大,她每天都耐心为患者做心理疏导。
钟二咏是康复医学科的一名护士,疫情爆发后,她积极报名参加一线抗疫,两次签下支援武汉的请战书。后来,她所在科室的病区被改造成临时抗疫病区,她在心里暗暗下了决定,疫情不结束,她绝不会退后。
为了节约防护服,护士每8小时换一次班,她们不敢喝水、吃东西。“病人要挂水、吃药、量体温,这些不能有一丝马虎,同时,患者的生活起居,包括喝水、吃饭、换床单这些事情,我们也要做好”,钟二咏说她穿着防护服,带着护目镜,脸上跟那些在疫区的护士一样有一道道勒痕,从病房出来,她就安静的在属于护士的隔离间休息,等待8小时候后继续上岗,但是接到家里打来的电话,她的情绪有些失控,她想念女儿了。
钟二咏的女儿刚满三岁,正是离不开妈妈的年纪,“她很喜欢英语,我特意在手机里下载了一个儿童英语软件,平时我就会播放一些英语儿歌给她听,她听英语的时候眼睛亮闪闪的,可开心了”,钟二咏打开手机里的英语软件,已经很多天没有登录,她决定等战胜疫情,她一定要学会女儿最喜欢的英文歌,唱给女儿听,把这些没能陪在她身边的时光补回来。